沾化职专2023年度质量报告
滨州市沾化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2023年度)
2023年12月
滨州市沾化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2023年度)
学校先后被授予“高中教学质量先进单位”“滨州市沾化区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等荣誉称号,省品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成功入选“第二批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特色化建设计划拟立项建设名单”。
表 目 录
表 2 学生的文化、专业技能、体质测试合格率以及毕业率一览表
表 3 2022、2023年沾化区职业中专专任教师基本情况一览表
图 目 录
一、人才培养
学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秉承魏书生先生的“有教无类”教育观,树立“勤奋、亲和”的教育理念,实施精细化管理,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依托,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坚持“教书育人并重,升学就业并举”的双轮驱动战略。并把这一系列教育理念融入到课程设置、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学校教育、管理和活动中;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同时,使每一个学生都学到一技之长,实现了成人与成才同步的目标,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系统开设了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心理健康等内容的德育课程,同时将德育元素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实现全科育人。
在师德师风建设上,定期开展师德培训和研讨会,表彰和宣传了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典范,有力推动了全校师德师风水平的整体提升。通过完善师德考核制度,确保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在日常工作中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建设“技能校园、和谐校园”为目标,全面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构建多样课余生活等方面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不断提高,其中专业理论学习满意度93.5%,实习实训满意度96.3%,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满意度91.1% ,学生生活满意度92%,校园安全满意度98.4% ,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95.4%。
学校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黑板报等教育渠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学生学会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课程,引导中职学生摆正心态,与人为善,接受他人,不孤立自己;自尊、自爱、自强;同时也要宽容、体谅、理解他人。学校被评为学宪法守宪法活动组织先进单位、滨州市沾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等荣誉称号。
学校依托当地主导产业发展优势,依托政府支持,通过充分市场调研,借鉴周边先进院校办学经验、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实际设置专业。在制订学生专业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和确立课程标准时,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又重视学生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专业学习、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培养。在教学中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将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学生实习全过程,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业能力。
学校一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坚持不懈地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给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舞台。学校配备专职职业指导师和创业培训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等课程,定期开展专家讲座等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创新有浓厚兴趣或有意向进行创业的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通过对2023届毕业生、顶岗实习学生在校期间各种能力调查问卷分析,学生的各项能力占比分别是:“学习能力”40.1%、“岗位适应能力”33.4%,“岗位迁移能力”23%,“创新创业能力”3.5%,较2022届毕业生的各项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企业对学校毕业生满意度较高,认为学校培养的学生政治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能力强,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精神表现突出,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水平,学校师生积极参加各项技能大赛。在2023年滨州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生组比赛中,由耿双伟老师指导的杨子航获艺术设计项目三等奖;霍艳超老师在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开发项目中获三等奖。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制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将技能培训的内容嵌接进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标准,使理论课程和技能培养完美对接。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实习管理及就业推荐工作,积极建立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为学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内容涵盖学生专业指导、就业去向、工资薪酬等。
1.4.1 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去向
2023届毕业生数423人,毕业后就业人数为358人,就业率达到84.63%;直接就业人数为130人,初次就业率(顶岗实习)30.73%;通过职教高考、夏季高考有228人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占比53.9%。
内容 |
2022届毕业生 (522人) |
2023届毕业生 (423人) |
初次就业率 (顶岗实习) |
82% |
30.73% |
就业率 |
93.7% |
84.63% |
滨州市内就业比例 |
7.5% |
34.6% |
省内就业比例 |
100% |
100% |
省外就业比例 |
0 |
0 |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校2023年毕业生直接就业学生均在省内就业,并明显偏向胶东沿海地区,这与当地经济形势、气候环境较好直接有关。与2022年相比在滨州本地就业人数明显增多,从就业单位的性质看,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所占的比例较小,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较多,成为就业的主阵地;在就业单位的类型上,主要是应用电子、机电一体化、汽车制造、幼儿教育等方向;但2023届毕业生在就业观上明显出现了一个大的变化,50%以上的学生未选择直接就业,而是选择了升学考试这条道路,通过夏季高考、春季高考等模式有228人升入高一级学府(本专科院校)学习深造,占比达到53.9%,并有部分学生毕业后未就业,而是选择了复读,以备来年再战高考。
1.4.2 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及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情况
根据对2023届毕业生的调查,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达到85%以上,这与学校近几年基于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高技能技术水平、提升专业素养有很大关系。另外学校2023届毕业生毕业后半年的平均月收入达到4000元(不含加班、餐补等),与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实际月收入基本持平。
1.4.3 就业满意度和雇主满意度
2023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95.4%,比以前的就业满意度有所增长。原因是用人单位为了吸引留住人才提升了工资待遇和其他福利,如住房、娱乐设施、工作条件的改善等,另外就是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迫使毕业生提升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工作适应性提高,发展较快,得到企业的重视,自我成就感明显。2023届毕业生雇主(企业主)满意度为92.1%,处于较高的比例,跳槽率相对较低,一方面说明学校就业指导到位,毕业生忠诚度高,比较理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学校在引入和推荐用人单位上严格把关,优选高质量的企业合作。
1.4.4 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和推荐度
经过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学生对母校满意度和推荐度都非常高。2023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达到了95.4%。对母校满意和推荐的理由:认为学校学风正、教风正、环境好,管理严格到位,注重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重视就业。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转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更迭周期不断缩短,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二十大以来,职业教育政策紧扣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以加快建设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核心,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着力点,以项目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为主要手段,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践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等政策要求,大胆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和多元化人才培养路径并取得了有益的实践成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服务于行业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中职教育的基本要求。坚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定位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快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2023年学校与青岛、潍坊、滨州、沾化等地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教学见习、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合作,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
实行工学交替,安排汽修专业部分学生到福田诸城奥铃汽车等企业进行跟岗实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部分学生到青岛海尔、青岛海信(智动精工)等企业跟岗实习;幼儿保育专业部分学生到滨州博林启蒙、滨州德敏欣启致幼儿园跟岗实习。2023年130余名学生顺利得到安置,截止8月底,学校学生在企业的沉淀率达85%以上,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通过对2022届毕业生跟岗实习学生的全面摸排,了解到目前学生实习状态良好,企业的满意度达到92.1%。
学校以开放的姿态建设高水平现代化职校,以跨界、共享、协同、整合等新思维考虑发展问题,积极推行“中高职结合、校企结合、长短结合”办学模式,构建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充满活力的办学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定期召开年度会议、项目专项征求意见、方案论证等多种形式,全程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
学校创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强化五个融入,把企业技术需求融入专业、把企业技术力量融入团队、把校内专任教师融入企业、把学生发展需求融入教学,把现代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文化育人效果,在强调学生的学习与产业相关联的同时,也传递了服务产业、注重能力的文化思想。
学校按照国家、省、市关于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利益共享”为原则,面向企业、面向市场办学,与行业企业结成“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 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统计显示,近三年学校为区域内的合作企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2023年合作企业接收学校实习学生比例达到90%以上。
依据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加强与当地骨干企业的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各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定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适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课程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五对接原则,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等。
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坚持面向当地、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企业、面向岗位、面向实际生产,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坚持“育人为先,德育为本”的育人宗旨,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面向实际生产,改革培养目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发展现代职教,服务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门类齐全,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和企业发展要求,校企合作形式多样,特色突出,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校内实训、技能大赛、社会实践、校外实习等形式增强了动手能力,发展了专业技能,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且公德意识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遵纪守法观念,诚实守信,发展较好。
严格的管理、高水平的教学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他们在不同岗位上建功立业,为母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区内外骨干企业纷纷慕名而来,形成了校企合作、供求两旺的可喜局面。为了确保学生好就业、就好业,学校采取了产校结合的办学方式,实现了招生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很多专业的毕业生已连续多年供不应求。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毕业生情况进行满意度调查,企业对学生满意度都在95%以上。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职业教育也同样如此,学校在强调职业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实用人才的同时,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方面,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思想德育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和必须学习的首要课程”这一管理理念,坚持“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的办学思想,狠抓德育教育。通过长期的思想德育教育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思想逐步趋于成熟。大多数学生已树立起积极向上的理想和信念,他们的正确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个人的自我价值取向正在向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转变,重塑当代青年新形象,风清气正的校风校貌在学校逐步形成。在强化学生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学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加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生的文化、专业技能课程的合格率以及毕业率、体质测试等综合能力不断提升。2023学年,学校在校生文化基础课合格率为90.5%;体质测评合格率为96.6%。三年级毕业率达100%。
表 2 学生的文化、专业技能、体质测试合格率以及毕业率一览表
年份 |
文化课 合格率 |
专业技能 合格率 |
体质测评 合格率 |
三年级 毕业率 |
2022 |
86.5% |
92.5% |
94.5% |
100% |
2023 |
90.5% |
94.8% |
96.6% |
100% |
在培养目标上要处理好企业需要与学生发展的关系。为实现毕业生与企业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参照现代学徒制模式强化学生技能教育。认真关注学生发展,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学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整,为学生主动学习和多元发展提供可选择的学习机会。人文素质和专业教育之间,着眼于学生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环节,尤其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改变以往重于知识传授,关注课本知识理解与记忆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看成为一个发展的人,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基础,看到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学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设置培训专业和培训项目,充分发挥学校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深度对接社会需求和企业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开展各级各类社会培训,实施产教融合,服务民生福祉,推进沾化区农民工提高技能和稳定就业,培养适用型技能农民工队伍,促进沾化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为了更好的服务沾化区经济建设,大力改善民生,不断加大我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力度,今年学校在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社局、区冬枣办、区应急管理局、教体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相继开展了多项培训工作。开设了冬枣标准化管理员、高压电工、低压电工、熔化焊接与热切割等专业的培训和相关专业的鉴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特别是与区冬枣办联合举办的冬枣标准化管理员培训,大大推动了我区特色冬枣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村社会的治安稳定。
学校根植于千年沾化文化积淀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壤,定位于“文化传承、立德树人”的理念,发挥文化生产力作用,让校园充满文化的力量。 围绕独特独特环境优势,努力打造特色校园,借力各方资源搭建文化平台,有关专家、各界名士广泛参与,让沾化独特的工艺美术、戏曲表演(渔鼓戏)走进校园。学校通过校园书香环境的营造,形成个性十足又扎根历史的价值观,吸引师生向着美好愿景努力前行。凝炼校园文化核心价值,内化为师生的情感激励和学校的精神文脉,形成了学校、教师、学生联动的浓厚校园文化格局。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传承,培养了民族文化传承生力军。
3.1.1校园文化建设彰显工匠精神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资产,它可以形成一种凝聚力,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感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通过建设文化长廊、文化墙、校园雕塑等宣传工匠精神,将成人、成匠、成才教育理念全面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3.1.2德育课、主题班会注入工匠精神
学校以课程为载体,实施工匠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召开工匠精神主题班会,举行黑板报、海报等评比活动,以赛促学,让学生在比赛中主动学习工匠精神。
3.1.3实训教学培育工匠意识
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实践,实训课是学校培养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在实训课堂中,学校专业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反复强调各个细节,精雕细琢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训中感受工匠意识。
3.1.4技能大赛提升工匠技能
学校开展各类专业技能活动,为学生搭建更多专业技能展示平台,引领学生崇尚技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实践锻炼中提升工匠技能。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引导学生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弘扬传统,学校利用重大节日积极开展各项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活动,强化了学生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学雷锋纪念日组织学生走上街头,积极开展青少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清明节主题升旗仪式、网上祭奠英烈活动,深切缅怀先烈英模和先贤志士;五月份开展学党史观红色电影主题教育活动;七一建党日主题班会;国庆节举行升旗仪式及红歌大合唱活动;同时利用主题班会、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续写红色血脉,缅怀革命先烈,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不断增强永远跟党走的信念,教育引导青少年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实践者,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重要指示精神,营造了传承红色基因的浓厚氛围。
校风、学风和师风是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学校核心竞争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学校高度重视三风建设。
3.3.1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是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的根本体现,也是学生能否学有所成的关键因素,是学校做好“三风建设”的基础。学校领导带头抓落实,以学生处,教研室,班集体为核心促工作,做到了学校内部“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时时抓落实。”同时学校建立了各项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行为。如教职工管理制度、值周值班制度、班主任例会制度、学生宿舍制度、食堂卫生管理制度、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等,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3.2学风建设
学风是学习风气,即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表现。良好的学风,是学校宝贵的财富,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是衡量育人环境的重要标志。学校通过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转变学习态度,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同时定期组织召开“学风建设主题班会”活动,严格养成教育,规范日常管理。
3.3.3师风建设
学校坚持把教师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中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精神,数典型、立标杆,以点带面。同时抓住活动主线,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使良好的师德规范转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转化为广大教师的人格品质。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格局。
本年度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实施课程思政行动计划”,每门课程结合课程特色,设计课程导论环节,强调专业伦理、时政要素、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思政内容。每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明确体现德育内涵与元素,授课教师要结合当下经济社会形势与时事热点,从育人角度阐述成长与成才关系,有效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在2022年沾化区首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优质课比赛中,学校孙金叶老师荣获一等奖,皮冉、宋维娟、戚哲福老师荣获二等奖。
中华民族连绵五千年,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财富。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也是取之不尽的思想宝藏,2023年学校以“传承经典 书香职专”为主题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通过系列活动,旨在通过系列读书教育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精华内化于学生的心智,外化为学生的行为,提升了学生的修养,提升了综合素质。
3.5.1活动传承文化
坚持每天早读经典诵读10分钟、每周一诗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经典诵读兴趣和热情;同时利用传统节日开设经典诵读舞台,让学生通过朗诵、歌舞等形式进行诵读展示,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走进经典、感受经典。
以歌颂祖国、畅谈梦想为主题开展教育活动,通过演讲、手抄报、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自觉将祖国美好前景和自己的梦想紧密相连,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情怀。
深入开展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生命等主题活动,以情感体验、行为养成为重点,强化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敬畏生命等传统美德。
3.5.2发挥课程主渠道作用
切实开展课程德育工作,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各学科教师主动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贴切的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时时处处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3.5.3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完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创造一种文化情景、一种文化氛围去感染、启迪、陶冶和塑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身体力行中,实现道德修养、全面素质的提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有关要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凝聚合力,2023年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开拓探索,共签订合作协议4个,并制定出台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实施办法》(沾职〔2023〕4号),着力解决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不深、育人效果不明显等难题。
4.2.1实践中心建设
学校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在有发展前景又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了三个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基地、学前教育实训基地、机电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专业人才,管理经验,促进学校教学工作、教师的学习和实践、学生的实训实习,促进专业发展,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使得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互动。
4.2.2市域联合体情况
学校积极与东营技师学院、富海集团对接,打造“3+2”或“3+3”校企深入合作模式,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一是与东营市技师学院、富海集团,达成“富海订单班”三方深度融合合作协议;二是与东营技师学院签订“3+2”高级工联合培养协议。
4.2.3行业共同体情况
学校与鲁北技师学院、山东宏桥新材料有限公司,达成“魏桥铝电订单班”深度融合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校企各方优势,发挥职业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学校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创新,主动适应地方产业、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多维度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双元育人,真正实现校企共建共享共赢。
4.3.1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与东营技师学院、富海集团联合办学,打造“3+2”或“3+3”校企深入合作模式,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推动形成“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校企共同育人机制。
4.3.2坚持引企入校、共建共育,以“双元育人”满足学生实践需求。
2023年学校与青岛、潍坊、滨州、沾化等地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教学见习、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合作,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满足学生实践需求。
学校党支部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通过推动党建与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相结合,把学校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5.1.1党建与课程育人
坚持“发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的工作思路,深化“立德树人”和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党建工作渗透到教学管理、课程改革、课堂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思政优质课选拔活动,对教师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培训,不断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目前,学校多名教师获得青年名师、教书育人楷模、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5.1.2党建与实践育人
学校通过系统开展党建工作,努力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铸魂工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施双培养工程,推进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生优良、专业能力突出、示范引领较强的教师队伍建设;设置党员先锋示范岗,扎实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在校内树立起了“大思政、无边界”的协同育人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德技并修的新时代工匠人才。
5.1.3党建与管理育人
学校坚决拧紧思想“总开关”,时刻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防止精神“软骨病”。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管理育人是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将管理育人理念渗透在学校德育的各个环节和细节,以学生养成教育为主线,规范管理,助力学生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学校紧抓制度建设,实行量化管理,让管理有章可循。学校结合实际,制定形成一系列管理制度,从学习、行为、礼仪、卫生、劳动、体育锻炼等维度,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督促学生对标执行。
职业教育经费由政府统筹,纳入区财政预算。落实有关职业教育经费,加大职业教育投入,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财政拨款1922.664754万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拨付公用经费230.95万元、拨付困难家庭学生扶贫助学金20万元、班主任津贴5.4万元、学生奖学金1.2万元。其中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和贫困生扶贫助学金,落实中职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教育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拨款2800元/年生,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拨款3300元/年生,在校中职学生自2012年开始全部免除学费。
5.3.1教学管理
抓好教学计划管理,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认真制定教务处工作计划;组织教研组长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组织教师编制课程授课计划,落实理论课实验课实训课的教学内容;并按计划执行。抓好教学过程管理。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建立教师考核台账。教务处有专人对课堂和实训场地进行检查,定期检查教师教案、听课记录和学生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认真组织期中、期末考核和学生技能考核,并做好数据分析和整理;进行评教评学活动,了解教学情况,及时纠正偏差。认真统计了教师本学期的工作量,为绩效考核提供基本数据。
5.3.2安全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安全工作目标,确保学校生命财产安全,不断提高三防建设水平,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明确岗位安全职责,制定“平安校园”建设实施方案,施行网格化“一岗双责”管理模式落实安全任务。施行封闭化管理,建设天眼工程、雪亮工程、大数据出入访客系统建设。通过开展“1530”形式加强学生交通、防溺水、防诈骗、消防、食品、法制、防欺凌、防踩踏等安全教育保证师生安全。
5.3.3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学校强化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利用国家、省、市以及学校多级平台培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重点打造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和开发能力。目前,学校已建成4个计算机教室,连接电信公网和教育网,打通了校园网出口,学校开发了门户网站,建起了数字化校园平台,能基本满足网上学习、辅导、学生自主训练,所有任课教师均能熟练地运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展示各种不同的网络教学资源。
5.4.1专业建设质量
学校按照“立足地方、对接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作方针,建立并完善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人才培养以德育培养、技能培养为目标。本年度,学校重点建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加强计算机应用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通过不懈努力,学校专业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5.4.2课程建设质量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中职课程。本年度,学校根据国家和省颁布的教学指导方案的要求,制定了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严格执行课程管理制度,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各专业按照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方向课程的结构框架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上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形成符合学情、校情、县情的课程体系。
5.4.3教材建设质量
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规定,学校在教材使用上严把质量关,统一使用国家规划教材,严禁盗版教材进校园。学校积极开发了立足地方,独具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和资源共享课程,并建立内容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5.4.4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提出的“完善多元共治的质量保证机制,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校内规则制度体系,健全职业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入推进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切实发挥学校质量保证主体作用。”的精神和要求,不断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学校出台完善了《沾化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章程》《沾化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规范办学实施方案》《沾化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学常规》《沾化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等制度,抓实常规教学管理,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强化激励长效机制,挖潜提效创成绩,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现代学徒制为依托,施行“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中试行“1+X”证书制度。
5.5.1技能大赛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和中办、国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师生技能实训,推动技能大赛工作再上新台阶,学校制定了《滨州市沾化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关于强化师生技能训练推进技能大赛工作的实施办法》,建立了专业课教师技能大赛全员参与制度,同时,鼓励其他非专业教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参与大赛。学校将把教师是否参加大赛、是否辅导学生参赛、大赛成绩作为学校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在2023年滨州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生组比赛中,由耿双伟老师指导的杨子航获艺术设计项目三等奖;霍艳超老师在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开发项目中获三等奖。
5.5.2现代学徒制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学校与东营技师学院、东营富海集团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学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积极推推动形成“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校企共同育人机制。
5.5.3“1+X”证书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自2021年7月成为WPS办公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点学校。学校先后组织完成了师资培训、考评员培训、考证组织及组织学生开展学生教学培训等工作,实现学生双证(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手,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服务沾化经济发展。
5.5.4奖助学金、贫困生政策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选配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专门负责助学金和免学费补助工作,并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进行宣传,使广大学生和家长人人了解资助,个个感受到国家的关怀。
积极落实职教教育学生免学费补助政策,2023年免学费金额达230.95万元。按照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每生每年2000元,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资助学生209人次,资助金额20.9万元;2023年发放奖学金2人,金额12000元。
5.5.5职业技能培训政策落实
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开展了大量的相关培训,开设了冬枣标准化管理员、高压电工、低压电工、熔化焊接与热切割等专业的培训和相关专业的鉴定,共计培训92期962人次,约2650余学时。我校继续与区应急管理局合作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企业员工安全培训的力度,选择一些待遇良好的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加大了对学员就业后的跟踪反馈安全培训工作力度,从我校对学员就业的跟踪情况来看,学员就业情况总体良好,本地就业学员的稳定性要比外出就业高出许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而且有效促进了农村社会的治安稳定。
截止2023年8月底,学校共有专任教师82人,专任教师生师比17.49:1。其中,专业教师41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0 %,“双师型”教师22人,占专业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3.66%。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为97.56%,硕士以上学历比例为2.44%,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30.49%。现有滨州市教学能手3人,沾化区教学能手13人,滨州市专业带头人2人,滨州市青年名师4人,沾化区名师2人。
表 3 2022、2023年沾化区职业中专专任教师基本情况一览表
类别 |
校内专任教师 |
||
2022年 |
2023年 |
||
专任教师总数(人) |
84 |
82 |
|
性别结构 |
男 |
43 |
41 |
女 |
41 |
41 |
|
年龄结构(人) |
35岁及以下 |
21 |
17 |
35-40岁 |
12 |
6 |
|
41-45岁 |
4 |
7 |
|
46-50岁 |
11 |
8 |
|
51岁及以上 |
36 |
44 |
|
专业技术职务结构 |
高级 |
22 |
25 |
中级 |
41 |
38 |
|
初级 |
21 |
19 |
|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
硕士研究生 |
2 |
2 |
大学本科 |
78 |
78 |
|
专科及以下 |
4 |
2 |
学校对教师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聘用原则。本年度学校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师培养培训课程,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必修课程,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将落实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常态化推进教师师德培育涵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淬炼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同时学校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支持教师参加国省市县各级培训,大力培育教学名师和教学创新团队。
虽然国家、省级层面相继出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条例、制度文本等等,但受制于地方的配套政策和诸多主客观因素,学校在具体落实上步履维艰,导致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现代学徒制工作进展缓慢。尽管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与志诚汽修(德国汽修厂)作为校企合作办学的一次成功尝试,得到社会、政府的充分肯定,但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问题,亟待我们直面和破解。
目前学校文化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缺乏,尤其是真正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的“双师型”教师紧缺。大部分现任专业教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于完全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要加大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鼓励文化教师向专业教师转岗,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受地域环境、思维观念、产业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对职业培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缺乏认识;职业培训落实中各部门协调不够顺畅,导致一系列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不能很好的服务我区产业发展,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职业培训经费不足且补贴手续繁琐,公立学校培训经费使用过程中制度过于死板,制约了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职业培训工种比较单一缺乏吸引力导致职业培训在人数和质量上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附表
表1 人才培养质量计分卡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3年 |
|
1 |
毕业生人数* |
人 |
423 |
|
2 |
毕业去向落实人数 |
人 |
423 |
|
其中:毕业生升学人数 |
人 |
228 |
|
|
升入本科人数 |
人 |
31 |
|
|
3 |
毕业生本省去向落实率 |
% |
84.63 |
|
4 |
月收入 |
元 |
4083 |
|
5 |
毕业生面向三次产业就业人数 |
人 |
129 |
|
其中:面向第一产业 |
人 |
0 |
|
|
面向第二产业 |
人 |
84 |
|
|
面向第三产业 |
人 |
45 |
|
|
6 |
自主创业率 |
% |
0 |
|
7 |
毕业三年晋升比例 |
% |
3.7 |
|
表2 满意度调查表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3年 |
调查人次 |
调查方式 |
---|---|---|---|---|---|
1 |
在校生满意度 |
% |
网上调查 |
|
|
其中:课堂育人满意度 |
% |
网上调查 |
|
|
|
课外育人满意度 |
% |
网上调查 |
|
|
|
思想政治课教学满意度 |
% |
网上调查 |
|
|
|
公共基础课(不含思想政治课)教学满意度 |
% |
网上调查 |
|
|
|
专业课教学满意度 |
% |
网上调查 |
|
|
|
2 |
毕业生满意度 |
% |
95.4 |
100 |
问卷调查 |
其中:应届毕业生满意度 |
% |
96.5 |
100 |
问卷调查 |
|
毕业三年内毕业生满意度 |
% |
92.3 |
50 |
问卷调查 |
|
3 |
教职工满意度 |
% |
95.2 |
83 |
问卷调查 |
4 |
用人单位满意度 |
% |
92.1 |
5 |
问卷调查 |
5 |
家长满意度 |
% |
90.6 |
50 |
问卷调查 |
表3 教学资源表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3年 |
|
---|---|---|---|---|
1 |
生师比* |
: |
17.49:1 |
|
2 |
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 |
% |
26.83 |
|
3 |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比例* |
% |
30.49 |
|
4 |
专业群数量* |
个 |
0 |
|
专业数量* |
个 |
15 |
||
5 |
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 |
门 |
42 |
|
学时 |
18000 |
|||
其中:课证融通课程数* |
门 |
0 |
||
学时 |
0 |
|||
网络教学课程数 |
门 |
0 |
||
学时 |
0 |
|||
6 |
专业教学资源库数 |
个 |
0 |
|
其中:国家级数量* |
个 |
0 |
||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
个 |
0 |
||
省级数量 |
个 |
0 |
||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
个 |
0 |
||
校级数量 |
个 |
0 |
||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
个 |
0 |
||
7 |
在线精品课程数* |
门 |
0 |
|
学时 |
0 |
|||
在线精品课程课均学生数* |
人 |
0 |
||
其中:国家级数量* |
门 |
0 |
||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
门 |
0 |
||
省级数量 |
门 |
0 |
||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
门 |
0 |
||
校级数量 |
门 |
0 |
||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
门 |
0 |
||
8 |
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数 |
个 |
0 |
|
其中:国家级数量* |
个 |
0 |
||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
个 |
0 |
||
省级数量 |
个 |
0 |
||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
个 |
0 |
||
校级数量 |
个 |
0 |
||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
个 |
0 |
||
9 |
编写教材数 |
本 |
0 |
|
其中:国家规划教材数量* |
本 |
0 |
||
校企合作编写教材数量 |
本 |
0 |
||
新形态教材数量 |
本 |
0 |
||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
本 |
0 |
||
10 |
互联网出口带宽* |
Mbps |
100 |
|
11 |
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 |
Mbps |
100 |
|
12 |
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
个/生 |
0.2 |
|
13 |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
元/生 |
10784.48 |
|
说明:请逐一列出学校专业群及核心专业,并选择对接产业链 |
||||
序号 |
专业群名称 |
核心专业 |
选择对接产业链 |
|
1 |
无 |
|
|
|
…… |
|
|
|
表4 服务贡献表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3年 |
---|---|---|---|
1 |
毕业生初次就业人数* |
人 |
130 |
其中:A类:留在当地就业* |
人 |
46 |
|
B类:到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 |
人 |
0 |
|
C类: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就业* |
人 |
46 |
|
D类:到大型企业就业* |
人 |
84 |
|
2 |
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 |
万元 |
0 |
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 |
万元 |
0 |
|
3 |
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 |
万元 |
0 |
4 |
技术产权交易收入* |
万元 |
0 |
5 |
知识产权项目数* |
项 |
0 |
其中:专利授权数量* |
项 |
0 |
|
发明专利授权数量* |
项 |
0 |
|
专利转让数量 |
项 |
0 |
|
专利成果转化到款额 |
万元 |
0 |
|
6 |
非学历培训项目数* |
项 |
1 |
非学历培训学时* |
个 |
2650 |
|
公益项目培训学时* |
个 |
0 |
|
7 |
非学历培训到账经费 |
万元 |
0 |
表5 国际影响表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3年 |
1 |
接收国外留学生专业数 |
个 |
0 |
接收国外留学生人数 |
人 |
0 |
|
接收国外访学教师人数 |
人 |
0 |
|
2 |
开发并被国外采用的职业教育标准数量 |
个 |
0 |
其中:专业标准 |
个 |
0 |
|
课程标准 |
个 |
0 |
|
开发并被国外采用的职业教育资源数量 |
个 |
0 |
|
开发并被国外采用的职业教育装备数量 |
个 |
0 |
|
3 |
在国外开办学校数 |
所 |
中职不填报 |
其中:专业数量 |
个 |
中职不填报 |
|
在校生数 |
人 |
中职不填报 |
|
4 |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数 |
个 |
0 |
其中:在校生数 |
人 |
0 |
|
5 |
专任教师赴国外指导和开展培训时间 |
人日 |
0 |
6 |
在国外组织担任职务的专任教师数 |
人 |
0 |
7 |
国外技能大赛获奖数量 |
项 |
0 |
表6 落实政策表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3年 |
|
---|---|---|---|---|
1 |
全日制在校生人数* |
人 |
1600 |
|
2 |
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
元 |
2309500 |
|
3 |
年财政专项拨款 |
万元 |
0 |
|
4 |
教职员工额定编制数 |
人 |
103 |
|
教职工总数 |
人 |
86 |
|
|
其中:专任教师总数 |
人 |
82 |
|
|
思政课教师数* |
人 |
7 |
|
|
体育课专任教师数 |
人 |
2 |
|
|
美育课专任教师数 |
人 |
5 |
|
|
辅导员人数* |
人 |
高职填报 |
|
|
班主任人数 |
人 |
32 |
|
|
5 |
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人数 |
人 |
1625 |
|
其中:学生体质测评合格率 |
% |
100 |
|
|
6 |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含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人数 |
人 |
100 |
|
7 |
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 |
万元 |
0 |
|
8 |
与企业共建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
个 |
0 |
|
9 |
聘请行业导师人数* |
人 |
1 |
|
其中:聘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人数 |
人 |
0 |
|
|
行业导师年课时总量* |
课时 |
140 |
|
|
年支付行业导师课酬 |
万元 |
0 |
|
|
10 |
年实习专项经费 |
万元 |
0 |
|
其中:年实习责任保险经费 |
万元 |
0 |
|